2013年的中国旅行与旅游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公务消费和高端商务消费的衰落进一步凸显了国民大众日常需求这一市场基础地位。经过30多年的培育,特别是最近10年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老百姓对旅游住宿的品牌有了基本的品鉴能力,并希望以有限的支付能力分享属于大众旅游时代的品质服务。主流需求的变迁,加上科技的进步和年轻人的创业团队,让“时尚”成为2013年中国旅游住宿业的关键词。
商业研发、自主创新与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共同创造了旅游住宿产业的时尚
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曾举办过一个关于酒店设计的专题班,有网友把他们上课和研讨的信息在微博上“埃特”了我。点进去看了看,蛮有意思:基本上都是搞美术的艺术家,他们的理念与关注功能和细节的传统设计理念不同,酒店已经被他们当做一件商业艺术作品去设计。
类似的还有7天、布丁、汉庭等酒店创始团队的设计活动,他们从无到有地创设和推广全新的酒店品牌,团队成员多数也不是传统酒店从业者,而是扎着小辫子的艺术家,还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去看目标客户群需要什么样的酒店。这与我们理论上认为的酒店设计应重点思考有多少类型、多少间套的客房、餐厅、多功能厅,大堂朝哪个方向开的套路完全不一样,而是更具商业理念和设计风格。这种情况不独国内有,国际时尚界的奢侈品牌如阿玛尼(Armani)、古琦(Gucci)等也正在用做时装的理念和模式战略性地介入酒店产业。
过去谈到酒店,就是客房、大堂、餐厅、咖啡厅这些要素。现在的酒店,甚至有商业街、大型超市、影院、写字楼、公寓等,整个就是一个旅游综合体。酒店既提供了传统住宿元素,又是城市生活的空间。
在酒店服务方面,过去的感觉是很多穿着制服的人走过来,向客人鞠躬、微笑、贴身服务,还有迎宾小姐、PA、客房服务员等典型工种。而前不久,笔者去杭州专门调研了布丁连锁酒店,前台的所有员工都很年轻,90后的就做到主管,管理十几个人,她们的着装不是西装,而是日常的便装。布丁旗下新推的智尚酒店品牌,叫做“Z酒店”。客人进入房间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用手机扫描显示屏上的二维码,然后客房内的所有电子设施,包括电视、音响、房门、窗帘都可以由手机进行控制,就连客房服务和结账离店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按照传统的酒店运营观念来看,这些场景都不可思议,可是年轻人喜欢!
网络和移动通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酒店的商业模式。前段时间在798艺术园区,我参加了两家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活动,一家叫蚂蜂窝,一家叫世界邦。两家都是做旅行攻略起家。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办公室敲打着电脑,建立若干社交平台,把千千万万年轻人分享的游记和感想汇集起来,通过UGC,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技术模式,把目的地和旅行服务的有关信息传递给用户,然后再提供预订酒店、机票、汽车租赁、餐饮,甚至戏票和鲜花什么的服务,玩儿似地就把酒店客房销售出去了。
位于798这样的时尚甚至带有先锋意味的艺术区,建在环境优美的风景区或者历史文化遗址附近,甚至直接建在著名寺庙边,这样的选址应该说颠覆了我们常见的建立在商务区、机场、交通主干道附近的酒店印象。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目标小众、高端一些的新建酒店,都倾向于这样的位置选择。如家在北京的和颐酒店就建在798艺术区,市场表现非常好。
中国旅游住宿产业时尚演化的时代必然性
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进步为步入时尚生活的酒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过去,酒店的房门是物理性的钥匙开启和关闭的,后来则是电子门禁系统。去年11月底,我们在昆明的一家叫做“海丽宾雅”(泰语“美丽传说”)酒店召开中欧可持续旅游发展论坛。在商务、餐饮和休闲区有很多门,看不到服务员,可是走近门口的时候,每个门都会自动打开。我不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知道肯定是有电子感应系统在起作用。这家酒店的灯光也是客人感应控制的,走廊里的灯光,只要有人走过就会相应地亮起,而且灯光还会在地毯上打出客房号码,客人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的房间。我还听说从技术上讲,酒店客房的门禁卡是能够与客人的信用卡相互关联的。总之,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的艺术家、酒店的设计者随心所欲地创设酒店。时尚而优雅的生活空间背后,一定有先进的技术模式和商业理性在支撑。